国王卡尔十二世在权衡利弊后,决定再次转移打击目标,引军离开波兰境内,重新杀回俄罗斯。
一枪未发,普鲁士王国不仅尽得西波美拉尼亚领地,还达成了王国的战略目的,可谓一箭双雕,坐收渔翁之利。
就在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意气风发地畅想王国未来前景时,一名侍从官前来汇报。
战争进行到这个时候,瑞典王国似乎已失去了初期狂飙突进的势头,看上去显得有些后劲不足。
瑞军在苦寻俄军主力不获后,再一次做出了一个错误决策。
城市也重归安静,风吹过广场和城市小巷,最后悠然的消退,仿佛城市、广场以及士兵们来时的熙攘全部消失在了这律动的声响里。
瑞典人兵分三路,呈钳形攻势攻击联军后翼,配合里加守军,前后夹击,就是打算包饺子一样把联军卡在自己阵地战壕里,让他们无法出来。使得数量众多的联军发挥不出优势,只能挤在一起,这战术策略相当狠辣,正命中联军弱点。
同时,两国还就未来波兰国王继承权问题达成一致性意见,即瑞典将支持普鲁士王国提出的未来波兰国王继承人选。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丹麦-挪威王国的传统盟友英格兰正陷入与齐国的苦战当中,别说获得相应的财政援助,就连派一艘战舰过来帮着站台都是不可能的事。
“陛下,瑞典人占据西波美拉尼亚八十多年,也是花费了不少精力来经营建设,自然是舍不得这般离去。”格尔德·穆勒微微一笑,“他们能带走的不过是一些虚妄的浮财,留下的却是我们普鲁士倚为根基的领土和子民。我相信,经过我们普鲁士王国一番苦心经营,必然能创造出数倍乃至十数倍瑞典人带走的财富。”
同时,俄罗斯也准备选择断尾求生,以全部放弃高加索既占领土的代价,竭力要与齐国-波斯联军媾和,从而避免了两线作战的窘境。
瑞军趁着凌晨夜幕的掩护,以极快的速度冲到联军防线前,以密集的燧发枪快速射击,在火枪对射中,联军仅坚持了四轮就大败溃退。
说实话,单挑的话,俄罗斯还真打不过瑞典。
随后,俄军在缅希科夫的指挥下,竭力避免与士气日盛的瑞军展开主力决战,而是采取步步后退、以沿途城镇堡垒为依托,徐徐抵抗,逐步拉长瑞军的后勤补给线,期望以俄罗斯庞大的国土纵深和无穷的人力,复制曾经的大北方战争模式,将瑞军拖垮后,再予以强力反击。
可能是感受到瑞典咄咄逼人的军事威胁,波兰国王兼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二世率先响应了俄罗斯的求援。
至于法国,则对俄罗斯人提出的外交干涉,选择了观望的态度。当年,大北方战争进行到尾声时,法国的态度总体上是比较倾向于瑞典王国的,为了阻止瑞典在波罗的海南岸势力的彻底崩溃,积极介入调停,并最终使战败的瑞典保有维斯马和瑞属西波美拉尼亚。
但谨慎(保守)的俄军统帅部在闻知瑞军主力回返后,立时停止了反攻,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