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断的适应市场、发现机遇、创造价值,才能保持立于不败之地。
要是做生意的都是你这样的想法,不可能做大的,即便做大了,败亡也只是迟早的事。”
面对林朝阳的说教,陶玉墨表面虚心接受,转过头就向他的背影做了个鬼脸,一旁的陶玉书笑着轻轻拍了她一下。
又过了两日,全国优秀短篇奖授奖大会在燕京召开,林朝阳受文协邀请出席大会。
已经连续举行了五届的全国优秀短篇奖如今在国内文学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如往年一样,今年的大会受邀出席的嘉宾有数百位之多。
林朝阳一露面,立刻便成为了大会上最瞩目的焦点,受关注程度比那些获奖作家还要高。
《文学的根》发表一周多时间,在中国文学界掀起了不小的影响,而且还有那些参加涿县会议的作家回去宣扬,舆论的发酵仍在持续之中,这种影响力将会随着大家的讨论度越来越高,变得越来越大。
而且现在文化界和思想界也开始关注到林朝阳所提出的这种文学观念,大家都看出来了,“文学的根”这样的概念套用在文化、思想方面同样适用。
许多人都有预感,文学界所掀起的这股“寻根”浪潮眼下虽然只是海底的一股暗流,但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成为波涛汹涌的巨浪。
燕京文学界但凡有活动肯定少不了李拓这个交际花,他拉住林朝阳说道:“朝阳,正巧你也来了,杭育同志这几天也写了一篇文章,与伱那篇文章一脉相承。”
李杭育是浙江作家,前些天还去参加了涿县举行的农村题材创作座谈会,见证了林朝阳在会上的发言,他也是本届全国优秀短篇奖的获奖作家之一,获奖作品是《沙灶遗风》。
前些天座谈会结束后,李杭育并没有跟随大部队进京,而是先回了老家,前段时间他妻子刚刚给他生了个女儿。
在老家这几天李杭育没闲着,他有感于林朝阳在座谈会上的那些发言,写出了《理一理我们的根》这篇文章,还没来得及投稿。
今天参加授奖大会,见到了李拓聊起分别这几天,李拓得知他写了篇文章,立马就把他拉到了林朝阳面前。
李杭育与林朝阳聊了几句文章的细节,在两人聊着的时候,又有几位参加过座谈会的作家凑到了林朝阳的身旁。
之后又有陈健功推着石铁生过来跟林朝阳打招呼,去年年初,石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在《青年文学》杂志第一期发表。
旋即引发了文学界的诸多好评,并收获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也让石铁生从原本的小有名气收获了全国性的知名度。
随着这部作品的广受欢迎,关于石铁生的身体和命运也受到了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经过这一年多时间,他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代青年人的励志偶像。
林朝阳身边的人越聚越多,没过一会儿功夫,周围已经挤满了人。
在偌大的会场当中,在几百位嘉宾当中,他们这群人的聚集显得十分突兀。
不远处